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兒子的一句話 成就朱鸞大愛善行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鍾祖豪

  朱鸞女士今年八十七歲了,主任委員今年二月第一次見到她,就親切稱呼她「朱姊」,還以閩南語和她交談,就像是在跟隔壁鄰居大姊話家常一樣;朱女士親手包了十個粽子送給主委品嘗,主委事後請桃園市榮服處處長徐偉光告訴朱姊「好呷」,並回贈朱姊一盒北港大餅,兩人的互動非常溫馨。
 從小生長在閩南人家庭的朱鸞女士,和前夫育有一子林志雄,是資深的專欄記者;離婚後,朱女士認識了甘新和伯伯,兩人相知相惜,共結良緣。
 
嫁給外省老兵 夫妻鶼鰈情深
 朱女士憶起當年認識甘新和伯伯的經過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當時朱女士在臺北市開小麵館,甘伯伯常到麵館吃麵,彼此印象都很不錯,鄰居也都覺得他很「古意」(老實)。甘伯伯閩南語十分流利,平時和朱女士都以閩南語交談,朱女士直到結婚,才知道他竟然是外省老兵。
 甘伯伯是廣西人,民國六十五年陸軍上士退伍後,從事建築業,認真勤快,而且古道熱腸,樂於助人,受其援助者不計其數,可說是隱名於市的慈善家。
 民國七十二年,甘伯伯迎娶朱女士,直到民國一○七年因病去世,對朱女士一直非常體貼,朱女士眼眶泛淚形容:「這三十五年來,都是我欺負他,他從沒欺負我。」
 談到兒子林志雄,朱女士又不禁哽咽。林先生是報社專欄記者,學術涵養深厚,個性溫雅樸實。朱女士回想,去年七月二十三日要到北港進香,兒子前幾天曾來看望她,說要一起進香,過幾天又說有事不去了。朱女士進香回來,一直沒和兒子連絡,拖了一個星期,打手機給他也沒接,次日去找兒子,開門發現他已心肌梗塞過世。
 
落實兒子善念 慨捐財產
 兒子在世時,朱女士曾問他,將來媽媽走後,兩老的遺產怎麼處理?兒子很瀟灑地說:「捐給阿兵哥啦!」或許在林志雄心中,感念國軍和輔導會對其繼父和母親的照顧,而有此善念。沒想到,他卻比媽媽先離世,朱女士哀傷之餘,根據兒子生前願望,決定將他留下的財產,全數捐出。
 為了落實兒子的善念,朱女士告訴相熟的代書,將來自己往生之後,連同兒子留下的財產,要全數捐給「阿兵哥」。代書說要先公證,請她到代書事務所填寫相關資料。為求慎重,朱女士先到桃園市榮服處說明狀況,在榮服處處長徐偉光及專員邱國禎協助下,順利完成公證手續,待朱女士百年之後,所有財產都捐贈「桃園市榮服處遺孤認養金」。
 徐偉光處長告訴朱女士,許多遺眷、遺孤亟需照顧,如果經濟上過得去,可否先捐出一部分金額?在徐處長預想中,能先捐個一百萬、兩百萬元,就很不錯了,沒想到朱女士以先生甘新和、兒子林志雄名義,一口氣各捐三百萬元,合計六百萬元給「榮民榮眷基金會」,這也是基金會近二十年來最大筆的現金捐款。朱女士的想法是:「生活夠用就好,及時照顧遺眷、遺孤比較有意義,並能完成先夫跟兒子的遺願。」
 
生活簡單充實 感念主委關懷
 朱女士現在生活單純而簡單,每周固定兩天到里長處參加活動,做手藝,或做運動,生活都可以自理。「端午節我會燉木耳、香菇和花生,自己包粽子。」徐處長補充:「朱阿姨不只會親手包粽子,還會煮湯圓、炒米粉跟服務處同仁分享,都非常美味好吃!」
 對於主委兩度到桃園探視她,朱女士很感動,「主委完全沒有官架子,很和藹可親,對我很好,我後來看了報紙報導,發現他本人比照片還帥、還年輕。」朱女士也透露,徐處長、邱專員幾乎每天打電話、傳簡訊問候她,還會定期來訪視,讓她感到就算只剩她一個人也能很安心而且有安全感。
 輔導會及榮服處對遺眷的關懷,溫暖了朱女士,而朱女士也將先生和兒子的善念化為大愛,溫暖了更多遺眷、遺孤的心。
 
(點閱次數:1825)